彼得前书 2 - 活石与蒙拣选的子民 (附应用注释)

彼得前书 2 - 活石与蒙拣选的子民 (附应用注释)

圣经版本:和合本修订版(RCUVSS)

应用注释:摘自与翻译《生命应用研读圣经》(新国际版.NIV)


彼得前书 2


活石和圣洁的国度

1 所以,你们要除去一切的恶毒,一切诡诈、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2 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初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好使你们藉着它成长,以致得救, 3 因为你们已经尝过主恩的滋味。

4 要亲近主,他是活石,虽然被人所丢弃,却是上帝所拣选、所珍贵的。 5 你们作为活石,要被建造成属灵的殿,成为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献上蒙上帝悦纳的属灵祭物。 6 因为经上说:

“看哪,我把一块石头放在锡安—

一块蒙拣选、珍贵的房角石;

信靠他的人必不蒙羞。”

7 所以,这石头在你们信的人是珍贵的;在那不信的人却有话说:

“匠人所丢弃的石头

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8 又说:

“作了绊脚的石头,

使人跌倒的磐石。”

他们绊跌,因为不顺从这道,这也是预定的。

9 不过,你们是被拣选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圣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使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10 “你们从前不是子民,

现在却成了上帝的子民;

从前未曾蒙怜悯,

现在却蒙了怜悯。”

作上帝的仆人

11 亲爱的,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情欲;这情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12 你们在外邦人中要品行端正,好让那些人,虽然毁谤你们是作恶的,会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而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上帝。

13 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14 或是君王所派惩恶赏善的官员。 15 因为上帝的旨意原是要你们以行善来堵住糊涂无知人的口。 16 虽然你们是自由的,却不可藉着自由遮盖恶毒,总要作上帝的仆人。 17 务要尊重众人;要敬爱教中的弟兄姊妹;要敬畏上帝;要尊敬君王。


基督受苦的榜样

18 你们作奴仆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善良温和的,就是乖僻的也要顺服。 19 倘若你们为使良心对得起上帝,忍受冤屈的痛苦,这是可赞许的。 20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而忍耐,有什么可称赞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而忍耐,这在上帝看来是可赞许的。 21 你们蒙召就是为此,因为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为要使你们跟随他的脚踪。

22 “他并没有犯罪,

口里也没有诡诈。”

23 他被辱骂不还口,受害也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给公义的审判者。 24 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得了医治。 25 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回你们灵魂的牧人和监督了。


应用注释

2:2-3 婴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渴望长大,想变得像哥哥、姐姐、父母,或者他们崇拜的英雄。当我们重生得救时,属灵上就像刚出生的婴孩,若是健康的,就会渴望成长,愿意效法属灵的前辈。可惜的是,有些人从不长进。婴孩需要奶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正如我们需要神纯净、赐生命的话语来得着喂养,才能长大成熟。当你真正认识到自己对神话语的需要,开始从基督那里得着属灵的养分时,你的属灵胃口也会越来越大,你的生命也会不断长进。
你有多么渴望成长?你多么切慕从神的话语中得喂养?

2:4-8 彼得引用了旧约的经文(诗118:22;赛8:14;28:16),用来描绘教会是属神的属灵殿宇。当时的读者会明白“活石”原本指的是以色列,彼得却把“房角石”的比喻应用在基督身上,说明教会不是废弃了犹太人的传统,而是成全了它。

2:4-8 彼得形容教会是神的属灵殿宇,基督是根基和房角石,信徒则是活石,彼此连接。保罗则将教会比作基督的身体,基督为元首,信徒为肢体(参弗4:15-16)。这两种比喻都强调了属灵的群体关系。一块石头建不成圣殿,一个肢体也无法独立运作。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世代,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与其他信徒之间的彼此需要。当神呼召你承担某项任务时,祂也呼召其他人与你同工。同心合一的服事,会让你个人的努力产生倍增的果效。要寻找这些同路人,一同建造属神的美丽殿宇。

2:5 什么是我们要献上的“属灵祭”呢?旧约时代,祭司献上动物时,会宰杀、分割并焚烧在祭坛上。虽然祭物重要,但神早已表明,祂更看重人从心里的顺服(撒上15:22;诗40:6;摩5:21-24)。如今,作为“圣洁的祭司”,我们应当把自己当作活祭,天天舍己跟随主,将我们所有的精力、时间与资源都交在祂手中,信靠祂的带领。新约书信中教导了属灵祭的实际表现:(1) 把身体与心志完全交给神(罗12:1);(2) 用爱心事奉神与人(弗5:2);(3) 甘心奉献金钱参与事奉(腓4:18);(4) 献上赞美敬拜神(来13:15)。

2:6-8 彼得很可能常常想起主对他说的话——当他认信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后,主告诉他:“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太16:16,18)到底在教会的建造中,最重要的那块石头是谁?
彼得的回答是:基督自己。耶稣基督是那“叫人跌倒的石头”,是“使人绊脚的磐石”。有些人因不信或拒绝耶稣而跌倒。但正如诗篇所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诗118:22)基督作为房角石,有三个特质:(1) 祂完全可靠;(2) 对信徒来说极其宝贵;(3) 尽管被人弃绝,却是教会最根本的一部分。拒绝基督的人,犯了人生最大的错误——他们绊倒在那位唯一能救他们、赋予生命意义的救主脚前,最终要面对神的审判。

2:9-10 世人往往把自我价值建立在成就上,但与基督的关系,远超越你的职业、成功、财富或知识。我们是神特选的子民,蒙召代表祂去影响别人。
要记住:你的价值在于你是神的儿女,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神在你身上所成就的。

2:9 有时我们说“信徒皆祭司”。在旧约,百姓不能直接来到神面前,必须通过祭司做中保。但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得胜,这种隔阂被打破了。
如今,信徒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神的面前(来4:16),并且也有责任把人带到神面前(林后5:18-21)。我们与基督联合,作为祂的肢体,也参与祂的祭司工作——使人与神和好。

2:11 作为信徒,我们在这世上是“客旅、寄居者”,因为我们真正的家在天上。天国不是卡通中那种云上弹琴的幻想,而是神永恒、坚定不移的原则和价值所运行的属灵国度。天国的影子,曾借着会幕和圣殿在地上显现,神的同在临在那里。后来,神亲自来到世上,成为“以马内利”的耶稣基督。圣灵也在五旬节降临,住在每一个信徒心里,天国的扩展由此开始。

     有一天,神将审判并除尽一切罪恶,天国将彻底临到全地。约翰在异象中曾看见这荣耀的一刻,他喊道:“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21:3)我们的真正归属是天国,而不是地上的国籍或身份。这世界终将被毁灭并更新,成为新天新地——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主耶稣要与我们同住。因此,我们的忠诚应归给神的真理、祂的法则与祂的子民。正因如此,信徒在这世界常会感到格格不入,但这不是永久的。有一天,我们将不再是客旅。

2:12 彼得的劝勉与主耶稣在马太福音5:16的话类似:若你的行为正直端庄,连那些敌对你的人最终也会归荣耀给神。当时,信徒散居在各地的异教徒当中,常被诬告与中伤。但若信徒活出敬虔、温柔的生命,就能粉碎这些流言,甚至可能引导一些反对者归向基督。不要轻易放弃那些误解基督教的人,反而要用生命活出基督的样式。有一天,那些曾经诋毁你的人,或许会与你一同敬拜神。

2:13-17 彼得劝信徒顺服一切人的制度与权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暴君尼禄统治的罗马帝国。当然,他的意思不是要信徒违背良心。彼得自己曾对公会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在日常生活中,基督徒可以也应当尽力遵守法律。今天,虽然有些基督徒生活在自由的国家,有些却在专制之下,但所有信徒都被要求在不违背良心的前提下,尊重并顺服掌权者。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主的缘故”——好叫福音与神的子民得着尊重。若必须受苦,也要是因为顺服神,而不是因为触犯道德或法律。

2:16 基督徒在基督里有真正的自由,但这自由不是滥用的借口。使徒们教导说:基督徒的自由,是为了用来尽情地事奉神。这是神赐下的基础,让我们能够发挥出属灵生命的最大潜能。因为我们脱离了律法的重担与永恒的罪咎,
所以不应放纵私欲,反要追求神为我们预备的美好。让你的自由成为彰显能力、喜乐与爱的见证——向神负责,爱人如己,乐意服事。

2:18-21 彼得时代,许多信徒是家仆、奴仆。对他们来说,顺服和善良的主人不难,但彼得鼓励他们,即使面对苛刻不公的对待,也要持守忠诚与忍耐。
在今天,我们可以应用这个原则,顺服雇主,无论他们是仁慈还是苛刻。
这样,我们的好榜样或许能把他们引向基督。保罗和主耶稣也有相似的教导(参弗6:5-9;西3:22-25;太5:46;路6:32-36)。

2:21-22 人受苦有许多原因:有的是因为罪,有的是因为愚昧,
有的是因为生活在堕落的世界里。但彼得在这里谈的,是因为行善而受苦。
基督从未犯罪,却为要救我们而受苦,这是神的救赎计划的一部分(参太16:21-23;路24:25-27,44-47),祂受苦是为了拯救我们(参太20:28;26:28)。所有跟随基督的人,都要预备好为祂受苦(可8:34-35)。
我们的目标是,像主那样面对苦难——以忍耐、平静与对神的信靠,深信祂掌管未来。

2:22-25 这段话出自以赛亚书52:13–53:12。只有基督,神的圣子,才能担当我们的罪,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受死,代替我们承受了罪的刑罚,使我们不必去承受我们该得的惩罚。这就是“代赎的救恩”。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完全明白的属灵交换——神将世人的罪归在基督身上。


摘自与翻译《生命应用研读圣经》——第三版(新国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