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版本:和合本修订版(RCUVSS)
应用注释:摘自与翻译《生命应用研读圣经》(新国际版.NIV)
路加福音 7
治好百夫长的僮仆
1 耶稣对百姓讲完了这一切的话,就进了迦百农。 2 有一个百夫长所器重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 3 百夫长风闻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 4 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切切地求他说:“你为他做这事是他配得的; 5 因为他爱我们的民族,为我们建造会堂。” 6 耶稣就和他们同去。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必劳驾,因你到舍下来,我不敢当。 7 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就会让我的僮仆得痊愈。 8 因为我被派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之下。我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做这事!’他就去做。” 9 耶稣听到这些话,就很惊讶,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没有见过。” 10 那差来的人回到百夫长家里,发现仆人已经好了。
使寡妇的独子起死回生
11 过了不久,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他的门徒和一大群人与他同行。 12 当他走近城门时,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而他母亲又是寡妇。城里的许多人与她一同送殡。 13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 14 于是耶稣进前来,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年轻人,我吩咐你,起来!” 15 那死人就坐了起来,开始说话,耶稣就把他交给他的母亲。 16 众人都惊奇,归荣耀给上帝,说:“有大先知在我们当中兴起了!”又说:“上帝眷顾了他的百姓!” 17 关于耶稣的这事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区。
施洗约翰差人问主
18 约翰的门徒把这些事都告诉约翰。于是约翰叫了两个门徒来, 19 差他们到主那里去,说:“将要来的那位就是你吗?还是我们要等候别人呢?” 20 那两个人来到耶稣那里,说:“施洗的约翰差我们来问你:‘将要来的那位就是你吗?还是我们要等候别人呢?’” 21 就在那时,耶稣治好了许多患疾病的,得瘟疫的,被邪灵附身的,又开恩使好些盲人能看见。 22 耶稣回答他们:“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告诉约翰:就是盲人看见,瘸子行走,痲疯病人得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听到福音。 23 凡不因我跌倒的有福了!”
24 约翰所差来的人一走,耶稣就对众人谈到约翰,说:“你们从前到旷野去,是要看什么呢?被吹动的芦苇吗? 25 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穿细软衣服的人吗?看哪,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 26 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什么?是先知吗?是的,我告诉你们,他比先知大多了。 27 这个人就是经上所说的: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
他要在你前面为你预备道路。’
28 我告诉你们,凡女子所生的,没有比约翰大的;但在上帝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29 众百姓和税吏已受过约翰的洗,听见这话,就以上帝为义; 30 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没有受过约翰的洗,竟废弃了上帝为他们所定的旨意。
31 主又说:“这样,我该用什么来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 32 这正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喊叫:
‘我们为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
我们唱哀歌,你们不啼哭。’
33 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的。 34 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又说这人贪食好酒,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35 而智慧是由所有智慧的人来证实的。”
有罪的女人得蒙赦免
36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那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 37 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满香膏的玉瓶, 38 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滴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 39 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一定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她是个罪人哪!” 40 耶稣回应他说:“西门,我有话要对你说。”西门说:“老师,请说。” 41 耶稣说:“有两个人欠了某一个债主的钱,一个欠五百个银币,一个欠五十个银币。 42 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那么,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 43 西门回答:“我想是那多得赦免的人。”耶稣对他说:“你的判断不错。” 44 于是他转过来向着那女人,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滴湿了我的脚,又用头发擦干。 45 你没有亲我,但这女人从我进来就不住地亲我的脚。 46 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 47 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爱的多;而那少得赦免的,爱的就少。” 48 于是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罪都赦免了。” 49 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50 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
应用注释
7:1-50 本章特别强调路加如何突出耶稣与妇女、穷人、受压迫者以及像罗马百夫长这样的外邦人的互动。
7:1-10 这段经文标志着路加对耶稣事工记载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耶稣几乎只接触犹太人;而在这里,他开始将外邦人纳入其中。请注意这场短暂戏剧中的主要人物:犹太长老、罗马百夫长,以及百夫长的仆人——他们在种族、宗教背景和社会地位上都大相径庭。耶稣打破了这些障碍,直指信心的问题。福音可以跨越种族、民族、国家和宗教的界限传播。你愿意自己也跨越这些障碍吗?耶稣不看重社会分隔,我们也当效法他的榜样,去接触那些耶稣来拯救的人。我们也可以效法他,把他的福音传遍一切社会和政治的边界。
7:2 百夫长是罗马军队中掌管一百名士兵的军官。这位百夫长听说了耶稣,显然也听说了耶稣的医治能力。他通过一些犹太长老为他的仆人向耶稣提出请求。他可能听说过王臣之子被医治的事(可能早些时候发生,见约翰福音4:46-54)。无论如何,他知道耶稣有能力医治他的仆人。
7:3 马太福音8:5记载罗马百夫长亲自去见耶稣,而这节经文则说他派犹太长老去向耶稣转达请求。在当时,与一个人的使者打交道就等同于与本人打交道。因此,耶稣接待这些使者,就是在接待百夫长。马太为犹太读者强调百夫长的信心;而路加为了外邦读者,则突出百夫长与犹太长老之间的良好关系。作为军官,他每天都在分派任务,派遣小组出行,因此他以这种方式向耶稣传递信息是自然之举。
7:9 这位罗马百夫长既没有亲自去见耶稣,也不期望耶稣亲自来见他。正如他作为军官无需亲自到场就能发号施令,他也相信耶稣无需亲自到场就能医治人。这位百夫长的信心尤其令人惊叹,因为他是一个外邦人,从小并未接受对慈爱上帝的教导。耶稣希望我们拥有这样谦卑的信心。
7:11-17 这个故事体现了救恩的含义。整个世界都死在罪中(以弗所书2:1),就像这位寡妇的儿子一样。既然是死的,我们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无法开口求助。但上帝怜悯我们,差派耶稣来使我们与他一同活过来(以弗所书2:4-7)。这位死去的青年并没有靠自己赢得复活的机会,我们也不能靠自己赢得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但我们可以接受上帝所赐的生命,赞美他,并用我们的生命来遵行他的旨意。
7:11-15 这位寡妇的处境极其严峻。她失去了丈夫,现在她唯一的儿子——她最后的依靠——也死了。送葬的人群最终会各自回家,而她将独自一人、身无分文。她很可能已过生育年龄,不会再嫁。除非有亲属来帮助她,她的前景将十分黯淡。她极易成为骗子的目标,也很可能不得不靠乞讨为生。正如路加一再强调的,这位妇人正是耶稣所要帮助的那类人——耶稣也确实帮助了她。她甚至没有求助,耶稣却满有怜悯地主动施以援手。耶稣也怜悯你的痛苦,并有能力在任何悲剧中带来希望。
7:12 在犹太传统中,尊重死者非常重要。葬礼队伍会由死者的亲属跟随被包裹着的遗体,遗体通常抬在一种担架上,穿过城镇,路人通常会加入行列。另外,雇来的哀哭者会大声哀号,引起路人的关注。家庭的哀悼期通常会持续50天。
7:16 人们认为耶稣是先知,因为他像旧约的先知那样大胆传讲上帝的信息,并且有时使死人复活。以利亚和以利沙都曾使寡妇的儿子从死里复活(列王纪上17:17-24;列王纪下4:18-37)。事实上,以利沙复活寡妇儿子的事就发生在靠近拿因的书念。人们认为耶稣是大有能力的先知是对的,但他们还没意识到他远不止如此——他是上帝自己。
7:18-23 施洗约翰对耶稣身份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耶稣并没有因此责备他。相反,他用一种约翰能够理解的方式作出回应——引用了清楚表明耶稣正在完成弥赛亚使命的经文。上帝能够接纳我们的怀疑,也欢迎我们提出问题。你是否对耶稣有疑问——关于他是谁,或者他对你有何期望?将这些疑问坦诚地呈现给自己和上帝,并开始寻找答案。唯有你真诚面对自己的疑惑,才能开始解决它们。
7:20-22 这里列出的证据明确表明耶稣就是弥赛亚。这些证据包括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和事件,是耶稣当代人亲眼目睹并报告的。耶稣的回应正是约翰所需要的肯定,也印证了约翰自己的事工。先知们早已预言弥赛亚将会做这些事(参见以赛亚书 35:5-6;61:1)。这些外在的证据帮助了约翰,也帮助我们认出耶稣是谁。
7:28 在所有人当中,没有人比约翰更忠实地履行了神赋予的使命。然而,在神的国度中,凡是在约翰之后进入神国的人,在属灵的地位上更为尊贵,因为他们对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有更清楚的认识。约翰是最后一位像旧约先知那样的人,是最后一位为弥赛亚时代的来临做准备的人。耶稣在此不是在比较约翰和个别基督徒,而是在对比基督来临之前的生命与在基督国度丰盛中的生命。
7:29-30 普通百姓,包括税吏(在大多数人眼中象征邪恶的人),听了约翰的信息并悔改。相反,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宗教领袖们——拒绝了他的话。他们想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为自己辩解,并拒绝听约翰的信息。他们“弃绝了神的旨意”。他们离耶稣如此之近,却又如此遥远。真理就站在他们面前,他们却看不见。你对神话语中所读到的真理,有什么回应?
7:31-35 宗教领袖既恨约翰也恨耶稣,但他们在挑剔批评时并不一致。他们指责施洗约翰禁食不喝酒;又指责耶稣与税吏和罪人一同饮食。事实上,他们对这两个人的真正反感,并不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的伪善被揭露了。
7:31-35 耶稣对当时许多宗教领袖说了很严厉的话,这些人自以为掌握了关于生命的神的答案。宗教领袖们的生活方式包括:(1)远离罪人;(2)虚伪,重名声胜于真理;(3)更关心人的外在行为,而非内心状态;(4)自义。而耶稣,作为神,他的生活方式是:(1)与罪人在一起,为要拯救他们;(2)说真话,活出真理;(3)更关心人的内心状态,而非外在表现;(4)真正的义——出于正确动机行正确的事。
7:33-35 法利赛人善于为自己的不一致和虚伪辩护。这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外在形象,但也使他们在需要改变之处无法改变。如果我们为自己的罪行和不一致找借口,就会加深这些问题;但若我们直面自己的不一致和虚伪,就能在智慧中成长。耶稣说,如果法利赛人真有智慧,众人会从他们一贯的行为中看出来。
7:36-50 在耶稣的事工后期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参见马太福音 26:6-13;马可福音 14:3-9;约翰福音 12:1-11)。
7:38 虽然这个女人并没有被邀请,但她仍进入房中,在耶稣背后跪下。耶稣时代的饮食习惯是半躺着吃饭。晚宴宾客会躺在靠垫上,头靠近桌子,用一只手肘撑着,双脚向后伸展。这个女人不需要靠近餐桌,就可以膏抹耶稣的脚。
7:44-48 路加再次对比法利赛人和罪人——而罪人再次胜出。西门没有为耶稣洗脚(这是对客人的常规礼节,因为穿凉鞋的脚会很脏)、也没有亲吻问安、也未用油抹头。也许西门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想借此贬低耶稣?无论如何,对比十分鲜明。这位罪妇倾倒眼泪、昂贵香膏和亲吻于她的救主身上。在这个故事中,被社会鄙视却感恩的女人,而不是宗教领袖,才是罪得赦免的人。虽然得救是因着信心接受神的恩典,而不是靠爱心行为,但这女人的行为显示了她真实的信心,耶稣也因此称赞她。
7:47 充满的爱是因着被赦免而自然产生的反应,也是信心的恰当结果。唯有认识到自己罪的深重,才会珍惜神完全的赦免。耶稣救赎了所有的跟随者,无论他们曾极其邪恶还是表面上“良善”,都从永死中被拯救。你是否感激神广大的怜悯?你是否为祂的赦免心存感恩?
7:49-50 法利赛人认为只有神才有赦罪的权柄,因此他们质疑耶稣为何宣告那女人的罪得赦免。他们仍未明白耶稣就是神的事实。(另见 5:17-26 及其注释。)
摘自与翻译《生命应用研读圣经》——第三版(新国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