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8 -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附应用注释)

马可福音 8 -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附应用注释)

圣经版本:和合本修订版(RCUVSS)

应用注释:摘自与翻译《生命应用研读圣经》(新国际版.NIV)


马可福音 8


耶稣使四千人吃饱

1 那时,又有一大群人聚集,没有什么吃的。耶稣叫门徒来,说: 2 “我怜悯这群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没有吃的东西了。 3 我若叫他们饿着回家,他们会在路上饿昏,因为其中有从远处来的。” 4 门徒回答:“在这野地,从哪里能得饼使这些人吃饱呢?” 5 耶稣问他们:“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七个。” 6 他吩咐众人坐在地上,就拿着这七个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叫他们摆开,门徒就摆在众人面前。 7 他们还有几条小鱼;耶稣祝谢了,就吩咐也摆在众人面前。 8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碎屑,有七筐子。 9 人数约有四千。耶稣打发他们走了, 10随即同门徒上船,来到大玛努他境内。


法利赛人求神迹

11 法利赛人出来盘问耶稣,要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想要试探他。 12 耶稣心里深深叹息,说:“这世代为什么求神迹呢?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 13 他就离开他们,又上船往海的对岸去了。


防备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

14 门徒忘了带饼,在船上除了一个饼,没有别的食物。 15 耶稣嘱咐他们说:“你们要谨慎,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16 他们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 17 耶稣知道了,就说:“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还不领悟,还不明白吗?你们的心还是愚顽吗? 18 你们有眼睛,看不见吗?有耳朵,听不到吗?也不记得吗? 19 我擘开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你们收拾的碎屑装满了多少个篮子呢?”他们说:“十二个。” 20 “又擘开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你们收拾的碎屑装满了多少个筐子呢?”他们说:“七个。” 21 耶稣说:“你们还不明白吗?”


治好伯赛大的盲人

22 他们来到伯赛大,有人带一个盲人来,求耶稣摸他。 23 耶稣拉着盲人的手,领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为他按手,问他:“你看见什么?” 24 他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 25 随后耶稣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复原了,样样都看得清楚了。 26 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27 耶稣和门徒出去,往凯撒利亚.腓立比附近的村庄去。在路上,他问门徒:“人们说我是谁?” 28 他们对他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中的一位。” 29 他又问他们:“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他:“你是基督。” 30 于是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可对任何人说起他。


耶稣预言受难和复活

31 从此,他教导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三天后复活。” 32 耶稣明白地说了这话,彼得就拉着他,责备他。 33 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斥责彼得说:“撒但,退到我后边去!因为你不体会上帝的心意,而是体会人的意思。” 34 于是他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3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 36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37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38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与圣天使一同来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应用注释

8:1-9 这件神迹与马可福音第六章中描述的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不同。那时被喂饱的大多是犹太人,而这一次耶稣是在外邦地区低加波利向非犹太人传道。耶稣的作为与信息开始影响大量的外邦人。耶稣慈悲地服侍非犹太人,对马可以罗马人为主的读者群体来说,是极大的安慰。

8:1-3 你是否曾觉得神太忙于重要的事务,根本无暇顾及你的需要?正如耶稣关心这些人需要食物一样,他也关心我们日常的需要。耶稣曾说:“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马太福音 6:32)。你是否有些忧虑,觉得神不会感兴趣?没有一件事太大是他无法处理的,也没有一个需要太小以致他不在意。

8:4 门徒经历了那么多耶稣的神迹,为何还是迟钝,不明白他是谁?他们已经见过耶稣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人(6:35-44),可现在他们却怀疑耶稣是否能再次喂饱一大群人。

     我们有时也同样迟钝。尽管耶稣曾在过去带领我们度过试炼与诱惑,我们却常常不相信他将来也能这样做。你的心是否太刚硬,以致无法接受神能为你成就的大事?不要像门徒一样,要记得耶稣已经做过的事,并相信他还会再做。

8:6 耶稣为食物感谢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生命是恩赐,而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虽出自许多人的劳动,背后却传达了神的物质祝福。用餐时是一个好机会,感谢神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赐下美味、美丽、人与神的陪伴。感恩的心能防止我们把饭菜当作食槽、把肚子当作无底洞、把聚餐当作烦人的打扰。持续维持饭前祷告感谢神的好传统,让你对神的感恩是真诚的。

8:11 法利赛人曾试图将耶稣的神迹解释为运气、巧合或邪恶的能力。这次他们要求一个“从天而来的神迹”——只有神才能行的。耶稣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为他知道,即使是这种神迹也不会让他们信服。他们早已决意不信。人的心若刚硬,再有力的事实与神迹也无法使他们改变。

8:15 马可提到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而马太则说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马可的读者大多是非犹太人,他们可能知道希律,却不一定了解犹太的撒都该人教派。因此,马可引用了耶稣说话中对读者更贴切的部分。这里提到的希律,可能指支持希律王的犹太人群体——希律党人,其中许多也是撒都该人。经文中“酵”象征邪恶。正如一小撮酵母能使整团面发起来,宗教与政治领袖的刚硬之心也能渗透整个社会,使之起来反对耶稣。

8:17-18 耶稣责备门徒心地刚硬,这妨碍了他们对神和神能力的信心。今天,那些心地刚硬的人也很难相信这些真理。于是他们做出一些结论,比如:(1) 贫穷总是懒惰所致,帮助穷人只会助长他们;(2) 敬拜只该用“我这一生都觉得有用的方式,不需要改变”;(3) 耶稣要我们使万民作门徒的命令不适用于我们,因为人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也不用做。避免心地刚硬的最佳方法是聆听耶稣的问题。不要让你的心变刚硬,要对神的真理保持开放,那真理充满恩典、怜悯与理解,能软化你的心。

8:25 为什么耶稣要第二次摸那人,他才能看见?这个神迹对耶稣而言并不困难,但他选择分阶段施行,可能是为了:(1) 让门徒知道有些医治是渐进的,而非立刻完成的;或 (2) 表明属灵的真理一开始并不总是看得清。但在耶稣离开之前,那人得到了完全的医治。

8:27 该撒利亚腓立比是一座极其异教化的城市,以崇拜希腊诸神和奉献于古神潘的庙宇闻名。腓力(见 6:17)为了尊敬皇帝凯撒,将该城命名为“该撒利亚”,为避免与犹太省海边的“该撒利亚”(见使徒行传 8:40)混淆,又称为“该撒利亚腓立比”。在这座承认多神的城市中,耶稣选择在此让门徒认出他是神的儿子,意义非凡。

8:28 关于施洗约翰的故事,可参考马可福音 1:1-11 和 6:14-29;关于以利亚的故事,可参考列王纪上 17-19 章和列王纪下 1-2 章。

8:29 耶稣先问门徒别人说他是谁,然后才问他们自己怎么看他。知道别人怎么说耶稣还不够——你必须亲自认识、理解并接受耶稣是基督,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是那位被神膏立来拯救我们脱离罪带来永远死亡的人。要真正认出耶稣是谁,就必须从好奇转向委身,从钦佩转向敬拜。

8:30 为什么耶稣要警告门徒不可告诉别人他的身份?因为耶稣知道他们还需要更多关于他将通过死而复活所完成工作的教导。若没有更多教导,门徒只会看到局部真相。虽然他们承认耶稣是弥赛亚,但他们还不了解这意味着什么。当你与初信或成长中的基督徒同行时,他们可能使用了一些正确的术语或观念,但其实并不完全理解。不要因为他们“说得对”就以为他们完全明白,要在一对一的方式中继续帮助他们巩固所学。

8:31 “人子”是耶稣最常使用的称号,出自但以理书 7:13。在那里,“人子”是末世中有权柄和能力的天上之人。这个称号表明耶稣是弥赛亚,是代表人类的那一位,是神所使用并被神称义的人。在本段中,“人子”与彼得对耶稣是基督的认信密切相关,进一步确认了这个称号的弥赛亚意义。

     从这点起,耶稣开始明确地告诉门徒关于他将要受死和复活的事。他预先向门徒说明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并三次提到他即将受死(8:31;9:31;10:33-34)。

8:32-33 此刻,彼得所考虑的不是神的旨意,而是人性中的情感与欲望。他希望耶稣作王,却不接受那位在以赛亚书 53 章所预言的受苦仆人。他愿意与弥赛亚一同得荣耀,却不愿面对逼迫。

     基督徒的生命并不是通往富裕与安逸的坦途,往往要经历劳苦、逼迫、缺乏与深深的痛苦。彼得只看到局部。不要重蹈覆辙,而要专注于神能从看似邪恶的事中带出美善,就如复活紧随着十字架。

8:33 彼得常常是门徒中的发言人。耶稣特别责备他,可能也间接在对所有门徒说话。不自觉中,门徒们想阻止耶稣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从而妨碍他完成地上的使命。撒但也曾试探耶稣逃避十字架(马太福音 4 章)。虽然撒但的动机是邪恶的,而门徒是出于对耶稣的爱与敬仰,但他们的角色不是引导与保护耶稣,而是跟随他。只有在耶稣死而复活之后,他们才会完全明白他必须受死的意义。

8:34 马可的读者——罗马人——明白“背十字架”的含义。十字架是罗马对危险罪犯施行死刑的工具。罪犯必须自己背着十字架去刑场,这象征他们完全服从罗马的权柄。

     耶稣借“背十字架”的形象来说明跟随他所需的终极顺服。他并不反对快乐,也不是说我们应无谓地寻求痛苦。耶稣强调的是:要有勇气在每一个时刻跟随他,即使过程艰难,没有立刻的回报,也要坚持行他的旨意。

8:34 耶稣并没有把“否定自己”当作目的本身。他不是要我们为苦而苦,而是要我们否定那些导致死亡的“自我”——如自私、残忍和冷漠,从而获得真正的生命,并为他人带来希望。背起十字架意味着牺牲,甚至可能带来痛苦,但也会带来对耶稣的更深领悟,以及对他人更真实的服事。

8:35 我们应该愿意为福音的缘故失去生命,并不是因为生命毫无价值,而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甚至生命本身——能与跟随耶稣所得相比。耶稣要我们选择跟随他,而不是过犯罪和自我满足的生活。他要我们放弃自我掌控的欲望,让他来引导我们。这是明智之举,因为作为创造主,耶稣比我们更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他要求的是顺服,不是自恨;他只是要我们放弃那种以自我为中心、非掌控不可的心态。

8:36-37 很多人耗尽心力追求享乐。但耶稣指出,世俗的追求——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权力——最终都是毫无价值的。你在地上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无法用来交换你的灵魂。你可能为了追求想要的东西而努力一生,表面看起来过得很充实,最终却发现一切空洞。你是否愿意将追求神看得比追求享乐更重要?跟随耶稣,你将体验丰盛的生命,并最终得着永生。

8:38 耶稣不断颠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谈论“在前”与“在后”、“得着”与“失去”。在这里,他提出一个选择:你可以现在拒绝耶稣,到他再来时被他拒绝;也可以现在接受耶稣,到那时也被他接纳。现在拒绝耶稣或许暂时让你逃避羞耻,但将来却要面对永远的羞辱。


摘自与翻译《生命应用研读圣经》——第三版(新国际版)